说起央行数字货币,不得不提到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二者都是应用区块链底层技术,并具有分散式账簿特点,因而很多人将其混为一谈,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业内人士表示,其在于信用基础的不同。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信用基础是数学算法,其价格取决于算法的可靠性及市场信心等因素,没有实际价值支撑,价值波动大。其去中心化的特点,也易被洗钱、恐怖组织融资等非法活动利用,从而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
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由国家做信用背书,有价值锚定,具备信用创造功能,会对经济产生实质作用。范一飞表示,法定数字货币与纸币一样,本质上都属于纯信用货币,但数字货币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行成本,并能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以更高效率加以应用。
专家表示,从历史进程来看,货币的载体由贝类、贵重金属演变为纸币,再到现代社会流行的第三方支付电子货币形式出现,本质上都是在追求交易的便捷性和低成本,而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在未来社会的表现形式就是数字货币。
文章来源:比特110网
比特币不是货币,首先它不是国家发行的,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此外,比特币数量稀少,无法满足货币的流通和交易职能。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比特币,特别是随着虚拟货币风潮的到来,很多虚拟货币都是打着“当初你错过了比特币,现在别错过某某币”的广告语迎面而来。因此就算很多不了解比特币的人也被动的进行了了解。所以比特币造世界上不说是家喻户晓,但也可以说是国民级虚拟币了。
很多人只知道比特币很值钱,但是这到底是什么却并不清楚。比特币的概念是一位名字叫中本聪的人提出的,当时世界刚刚经历了世界金融危机,正是经济糟糕,百业俱废的时候。于是中本聪在就发了一篇论文,详细阐述比特币去中心化的理念。因为当时的经济形势不好,很多迷茫的人都被中本聪的理念所吸引,于是不久比特币应运而生。
比特币受人追捧的原因就会比特币发行不依靠个人,而是依靠复杂的计算来完成发行。这就避免了货币的人为操作,进而保证了虚拟货币的价值。此外,比特币数量稀少,一共只有2100万枚。要知道世界人口都是以亿来计算的,而比特币只有两千多万枚,并且永久不变。
虽然现在比特币的价格居高不下,但是比特币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一堆算法的堆积。虽然比特币可以在网络进行一些虚拟交易,但是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要知道货币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国家背书,是国家的法定货币,这样才有可能在世界上进行流通和交易。此外,货币的数量必须和人的数量成一定比例,这个就需要国家进行复杂的计算和调查。
反过来看比特币没有国家支持,更不是某个国家发行的货币。此外,比特币的数量相比于受众人群简直太少了。因此,相比于货币,比特币更像是一种虚拟的收藏品。
本人也持有比特币,但总的来说并不十分悲观,但可以预想的是其终究会有一个顶点,至于这个点在哪里,可以说从目前来看这一两年还没能显现出来。
关于比特币的技术发展实际上我并不清楚,但是其金融逻辑还是能有章可循,即现代纸币的历史。
从现代纸币的发展历史来看,其最先起源于欧洲金融钱庄或者早期银行的银行券,其发行以用户的储蓄为准备金,持有人可以凭该行银行券随时兑现(以银行券换回金银等贵金属货币)。但是真正掌握了真正准备金量的信息的只有银行方面,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银行往往在资金周转良好的情况下超准备金发行银行券用以对外借贷、投资,债务到期则收回本息,可谓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券的维系就依靠两方面,一是银行准备金的物质基础,二是公众对银行的信任,而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试想一下一家信用不好的银行就不可能吸引存款,能吸引存款的一定是信用良好的银行,而能吸引的存款越多,其准备金就越多,能发行的银行券也越多,其金融影响力也就越大,反过来也就越能保证其良好的信用。但是随着银行券的对社会经济控制的深化,以信用为部分基础的银行券泡沫化程度和风险提高,因此对宏观社会经济的风险日益提高,同时也对政权当局构成的潜在风险也逐步提高,加之不同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名目、数量、价值等不统一阻碍更大范围的国内统一市场的经济活动,因此政权当局有必要成立一家以政权为信用基础的机构负责统一控制社会纸币的发行,英格兰银行作为历史上第一家中央银行就此诞生,其意义也正在于此,法币(现行纸币)通过中央银行得以发行流通。当然,与银行券时代一样,法币发行一方面一央行准备金作为基础,但同样屡屡出现有超准备金发行的情况以达到政府的某种目的(如刺激社会经济发展、弥补政府赤字等)。因此以长远的目光考虑法币制度,通货膨胀无论如何都一个是稳定发展的正常社会所无法避免的一个经济趋势。应该注意的是,随着法币制度的发展,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停止了法定纸币的兑现,金银等贵金属从原来的兼具货币(金银货币)和商品(金银工艺品)职能,在现代社会最终变成只剩下作为用于投资和保值的商品职能,央行发行的法定纸币成了完全以政权当局的信用为基础发行的价值符号。
由此我们来考察以比特币为首的数字货币的金融逻辑。
比特币的发行不依赖某一明确的所属机构而是依靠矿工的挖矿行为,也就就是说其发行不被某一个体机构所控制,这决定了比特币的发行的公众属性。而同样的,正因为其公众属性,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一家机构或个人为其发行提供准备金,从这个角度来说比特币是没有价值基础的符号。但由于广泛的社会参与,公众对比特币的信任形成了其符号的价值基础,当社会参与度越高,参与的空间范围越广,这个基础也就越牢固,甚至超越了一国或者一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成为价值符号,其完全的信用属性决定其完全的泡沫属性,从这一点来说其风险是远远大于数百年前的银行券。考察期信用来源,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公众的投资参与,也就是所谓的“炒币”,这部分显现出极不稳定性;另一个是技术界和部分币圈人士对数字货币背后技术的强大信念,这部分信用则比较稳定。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前者构成了当前比特币信用的主体,因此随着各国政府政策和投资市场的相关活动变化,比特币价格呈现十分大的波动性。据此将其定义为投资品而非货币是正确的。
但这个泡沫是不是必然会被戳破呢?这个也不尽其然。正如前者所述,其信用基础来源于两个方面,从当前而言则是以第一方面为主体。从短期看,比特币话题不断被炒作以及背后区块链技术的话题热度,将更加刺激公众的参与度和对技术的信念,从而刺激比特币的信用度提高,比特币的信用基础也就越为牢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比特币价格不断膨胀,入场门槛也随着提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比特币的公众参与,最终将比特币的参与限制在小范围内进行,也就是其发展本身的趋势就是会损害自己的第一方面的信用基础,因此很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价位比特币价格达到顶峰,形成极高的投资门槛,价格就在某个高位徘徊,其作为投资手段的盈利空间减小。当然,而若考虑法币的通货膨胀,则可认为比特币价格在某个高位后将不断缓慢上涨。但是在第一方面信用膨胀的同时,影响第二方面信用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由此很可能将导致其信用构成的变化,其价格将可能逐步趋于稳定,其泡沫属性也将逐步降低但是不是绝对地消失,也不是泡沫被戳破,其始终保持着投资品的职能。
但如同银行券的历史一样,比特币逐渐深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必然会引起当局的重视,从而倒逼当局采取措施进行管控。而这些措施的大方向则依赖于数字货币概念及其技术的发展程度而定,即其概念和技术发展被接受程度越高,当局越有可能采取顺应措施,从而以此并通过各种手段(经济手段、金融手段乃至立法手段)推行法定数字货币与当前数字货币竞争,这就如同数百年前法定纸币与银行券的竞争一样。可以预见的是,假如数字货币的价值形式被当局认可并付诸实践,很可能一定程度上会刺激数字货币的价格在短期内整体上升;而法定数字货币(有人将其称为数字法币)的推行有当局背书,其吸引更多资金和信用进入数字法币领域将成为大概率事件。由于这些变化导致的数字货币信用度格局的变化以及必然性的数字法币进入流通领域,极有可能除了几个信用强势而牢固的数字货币转变为“数字货币时代的贵金属作用”以外,其他数字货币特别是ICO性质的所谓的数字货币,如同数百年前的各家银行发行的良莠不齐的银行券一般,将极有可能基本退出市场,最终形成“数字法币—数字贵金属币”的数字货币格局,这一过程将最终完成人类史上货币发展的又一次转型。